中国文明网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北方名都姑臧城
来源:       日期: 2018-04-01      作者:       点击数:

姑臧城

 

 

凉州城,古为姑臧城。早在西汉武帝时期,这一地名就出现。《汉书》卷28:“武威郡,故匈奴休屠王地。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开。户万七千五百八十一,口七万六千四百一十九。县十:姑臧。”是汉代武威郡首县(设县令,故满万人。不满万人者为长,如张掖长)。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天成年间(926-930),姑臧地名消失。姑臧地名存在了整一千年。姑臧城是中国历史上名气非常大的西北大城市。从中国古今人口的血统史上看,李氏中近半人口史称“姑臧大房”(如“阀阅”),贾氏、阴氏、段氏等称“姑臧郡望”(如“种族”);从城市地位上看,姑臧城是中世纪北方都城,是前凉、后凉、南凉、北凉、李轨大凉、五代时期六谷吐蕃割据政权(宋史中将其列为吐蕃国)的首都,是中国古代十大都城之一;从城市的沿革上看,姑臧城的建筑规制,又是洛阳、南京筑城的范本(如“端门”、“宫北市南”),有“中国都城鼻祖”之誉;从古代城市人口结构关系上看,姑臧城在唐前一直是同益州、扬州并名的一线大城市,城市规模和功能方面,有人考据唐代以前,长安、洛阳、姑臧是中国三大城市;从城市的战略地位看,姑臧是军事重镇,凉州刺史部、凉州大都督府、河西节度使部都设在姑臧,是丝绸之路东西通道的命脉和门户。


五凉姑臧城啥模样
 

  姑臧城到330年前基本修筑定型,五凉时期的王隐《旧晋书》:“凉州城有龙形,一名卧龙城,南北七里,东西二里,本匈奴所筑。张氏居之,又增筑四城箱,各千步,并旧城为五。””亲历姑臧的晋人喻归撰《西河记》载:“姑臧,匈奴故盖臧城也。城不方,有头尾两翅,名盖鸟城。”是紧靠谷水河南北一长条修建的,长七里,宽三里。城不方,根据河流呈弯曲状。《十六国春秋》中记载,有中城,南城、北城和东苑城、西苑城。西苑城今鸠摩罗什寺起,至于九中一带(今西郊公园在五凉时期还是小沙河湿地);东苑城自凉州植物园起,至于河岸。东西两苑似翅膀,故有盖鸟城之说。
  比照古籍数据和卫星地图瞰测计算,中城南起大云寺(有张天锡舍宫古事可证)、杨府街一线,北至十陆医院、植物园西北角一线(有宫东北皇家灵渊池古事可证,另有中北二城之间警戒高台东岳台可证),北大街以东(有澄华井、内苑寺鸠摩罗什古事可证)。中城是宫城,国王与妃后居处,建筑物宏伟,有四率宫、南宫、永训宫、永寿宫(马王后古事)、明光宫等,《三辅录事》卷二:“未央宫渐台西有桂宫,中有明光殿,皆金玉、珠玑为帘箔,处处明月珠,金陛玉阶,昼夜光明”。除了王宫,还有许多大殿,如正德前殿、平章殿、龙翔殿等。
  到了前凉张骏时期,中城建筑堵塞,人满为患,于是,又以灵渊池开挖的积土沿河建造人工假山(吕纂醉游古事可证),连接南城,由山开道入南城,南城狭窄,扩展安国寺一带,建起面对雪山的凉风门,凉风门前有宽阔的城市广场(南凉耀兵古事可证),同时,张骏在南城(大约文庙广场东南),建起中世纪世界性的皇家大厦谦光殿,“又于姑臧城南筑城,起谦光殿,画以五色,饰以金玉,穷尽珍巧。殿之四面各起一殿,东曰宜阳青殿,以春三月居之,章服器物皆依方色;南曰朱阳赤殿,夏三月居之;西曰政刑白殿,秋三月居之;北曰玄武黑殿,冬三月居之。其傍皆有直省内官寺署,一同方色。及末年,任所游处,不复依四时而居。”以谦光殿为中心,东南西北四面分别是宜阳青殿、朱阳赤殿、政刑白殿、玄武黑殿,城内的各个官署基本迁至谦光殿集体办公。如中书令,居宜阳青殿外,司曹等住西边,议礼郎中驻南边。这样,南城就一拓为两个大的城,谦光殿属新南城。中城里面还有宫城紫金城,开二门,南门端门,东门青角门。建筑物主要是四率宫。
  北城从十院后墙起,至于梓童台(郭家寨),其东北属于湿地,所以北门玄武门杜塞不开,主要是驻军。这样,所谓五城变七城,就是中城中有紫金城,南城加了新南城,一共七城。但这五凉七城同唐代七城可能不是一回事。
  五凉时期的姑臧城开二十二门,象征全国有二十二郡。目前,历史记载有十三门,其他九门无载。在宫城和中城的有端门、青角门、广夏门、洪范门、凉风门、青阳门。《读史方舆纪要》凉州卫姑臧条称:“宫门南曰端门,东曰青角门。中城之门,曰广夏门,北曰洪范门,南曰凉风门,东曰青阳门”。还有安昌门、龙兴门、新乐门、当阳门、南景门等。北城堵塞之门为玄武门,目的是聚水精之气,以补城市风水。南城和中城中还有湛露堂(译经古事)、琨华堂、宣德堂、临春坊、宾遐观、天龟观、神雀观、飞鸾观、融明观等等。东苑城,其实就是皇家菜园和林地,西苑城约当大教场,另外安置外夷和胡商,主要的五凉战争多发生在这里。


唐代姑臧城的规模
 

  盛唐时期的凉州,一方面是长安以西最大的军镇大都,一方面又是华胡文化高度交融发展的艺术之都。自初唐以来,在凉州建功立名的唐代名人比比皆是,向往边塞、好谈进取、崇尚侠行,是唐代士大夫浓厚的入世情结。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上显示,唐代宰相郭元振、牛仙客、娄师德、王孝杰、唐休璟、王忠嗣等人都是从凉州走出去的历史名人,从军凉州的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李光弼、王思礼、安思顺、严武等,都是唐代有名的军事家。如此众多的名流相继在凉州成名,拜将入相,凉州就成了唐代士大夫建功扬名的理想去处。大诗人高适50岁时,仕途无望之下慨然仗剑西行凉州,把自己一生的豪情寄寓在凉州这块充满无尽人文向往的地方。高适等人的行为被史书称为“浪游”,在开元、天宝年间,数以万计的“浪游”者投奔凉州,这些人是当时唐代知识界的精锐。由于他们把人生体验诉诸笔端,凉州成了整个唐代边塞文化的中心。
  那么,凉州在天宝年间到底有多少人口?《旧唐书》卷8记载,当时凉州城里驻扎着编制完整的“赤水军”,有“兵三万三千人,马万三千匹”,哥舒翰等人“开府凉州”,具有自辖自建的各类军政衙门数十种,幕府人口几万。另外,河西节度使“统赤水、大斗、建康、宁寇、玉门、墨离、豆卢、新泉等八军,张掖、交城、白亭三守捉”,有兵73000人。加上唐代河西、陇右两节度常存在兼领的情况,因此,凉州拥兵一般为143000人以上,是国内最大的军镇。如此多的军事人口衍生的军属家庭,大多寄居凉州城,构成当时凉州的主要居民。
凉州土著民户,在天宝年间“领县五,户二万二千四百六十二,口十二万二百八十一”,在户部落籍的民户就有两万多户人。九姓胡商在凉州大量聚集,至少在6万人以上。这样,粗算军、商、民三类人口,凉州在天宝年间人口已经超过了30万。
  凉州在唐代是里坊建筑模式的经济名城,同五凉时期所谓“七城”应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本地出土的翟墓、弘化墓以及明代李义墓等石文显示,凉州城郊还有比“里”大的行政单位“乡”,是城市之“乡里”,不是现在农村的“乡镇”。这样的“乡里”有好几处。可见,唐代的凉州已经远远突破了五凉时期城市的范围。《全唐文》卷769引王棨《元宗幸西凉府观灯赋》:“千条银烛,十里香尘。红楼逦迤以如昼,清夜荧煌而似春。郡实武威,事同仙境。”描绘凉州城市灯展长达“十里”,而有的史料上把唐代城市面积写作“周长五十里”、“周长四十五里”。 


文明武威
公众号
文明武威
抖音号
文明武威
头条号
文明武威
微博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主办:武威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序号:陇ICP备18000922号-1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