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实践  >>  德润武威  
武威1人​入选5月“中国好人榜”
来源: 综合中国文明网      日期: 2021-07-01      作者:       点击数:

近日,中央文明办在江西省吉安市举办“中国好人榜”发布活动,发布2021年5月“中国好人榜”,105名身边好人光荣上榜。

武威市博物馆原副馆长

考古专家、著名西夏文化学者

孙寿岭

上榜

2021年5月

中国好人榜

敬业奉献类别

孙寿岭,1943年3月出生,武威市凉州区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武威市博物馆原副馆长、考古专家、著名西夏文化学者。

孙寿岭,从事文物保护、发掘、研究工作50多年,在国际上,为我国争得了“活字印刷,源于中国”的话语权。为传承历史文化遗产,退而不休,发挥余热,坚持弘扬丝路文化,他以锲而不舍、全力以赴的学者精神,在文物发掘、保护、整理、研究等方面倾注了大半辈子的精力和汗水,在文博考古领域被誉为“近代西夏文泥活字第一人也”。

“活字印刷,源于中国”争得了话语权

武威市凉州区亥母洞石窟寺是西夏时期的一座重要寺院遗址,该石窟寺因地震坍塌,大量西夏时期的文物被埋于洞窟内。1987年时任武威市博物馆副馆长的孙寿岭在亥母洞遗址发现了一批西夏文的经卷,其中有一本西夏文印刷的《维摩诘所说经》,经他研究认为是泥活字印刷版本,并报国家文物局鉴定,与会专家都从未见过泥活字版本,而仅以活字版本定为“一级文物”而罢论。孙寿岭再接再厉,集十余年刻苦钻研,探索考据,亲自实践,终于完成了一项重大考古研究成果——亥母洞寺遗址出土的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是泥活字版本。此项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为“活字印刷,源于中国”提供了实物证据,争得了话语权,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文物专家和西夏文化专家的充分肯定与一致认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对其研究成果极其重视并征集收藏,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系资深教授丁爱博撰文在其刊物《中国中古研究》中,对孙寿岭及其研究成果给予了全面而深入地阐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史金波撰文,对孙寿岭的这一项重大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与肯定:“孙寿岭先生于发掘、整理、研究、报道武威出土的西夏文泥活字版《维摩诘所说经》贡献最大,先生乃近代西夏文泥活字第一人也。”2002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特聘孙寿岭为学术委员。2007年6月,孙寿岭的《泥活字制作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西夏泥活字印刷术、西夏剔花瓷列入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迄今为止,孙寿岭已有26项关于西夏泥活字、西夏瓷文创产品获得国家专利。

青春志向铸就考古事业

1969年至1986年期间,孙寿岭在甘肃省古浪县从事文物考古保护工作,他刻苦钻研、潜心研究,对当地的文物保护、考古发掘和研究倾注了大量心血,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考古经验和理论成果,为保护发掘县内文物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曾徒步考察古浪县境内60多公里古长城的保存现状,与多部门沟通、协调重新划定了长城的保护范围;对发现的二十余处古遗址、古墓葬群划定了保护区域,有效地保护了文物遗址遗存。他在工作期间,常年下基层,走乡入村,征集保护文物近一千多件,修复古建筑4座,在1972年他抢救保护了元明版大藏经120套装,为研究藏传佛教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和史料价值。特别是在1973年,他在古浪县农村征集到了红军西路军时期的宣传单、刺刀、生活用品等数件革命文物,为研究党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在孙寿岭的努力和倡导下还创建了古浪县博物馆(后又合并到文化馆),为古浪县的文物保护和文博事业贡献了力量。

保护文物最重要的事业

武威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地域广阔,文物保护点多,历史遗址遗存丰富,古墓葬群散布三县一区,文物保护发掘研究工作任务繁重。1986年,孙寿岭调任武威市博物馆副馆长,立即全身心投入这项工作,他经常冒着酷暑严寒出入在古遗址、古墓考古发掘现场,时常在田野、山区的古遗址保护地勘察调研,他对全市文物保护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夙夜操持。他经过走访和考察,发现了大量文物保护遗址,并上报市政府公布了第一批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他发现在武威城区全国唯一遗存的一座武庙几经私人转手买卖,面临拆除的危险,孙寿岭十余次奔走呼吁,找到文物保护的重要依据,最终使武庙回归文物部门管理保护。武威天梯山石窟是我国石窟鼻祖,始建于十六国的北凉时期,但在1995年之前,该石窟的大佛一直被水库的水淹没,面临被毁的危险,为了有效保护天梯山石窟,孙寿岭等考古专家多方奔走呼号,最终有关部门立项进行保护,开工修建围堰坝。为了石窟的安全,他亲临石窟施工现场,十多天夜宿坝顶,一直到工程完工石窟大佛得到成功保护后才离开。

西夏时期武威是陪都,存有大量西夏文物,特别是西夏瓷器官窑遗址出土了丰富的西夏瓷器。1987年至今,孙寿岭为保护这一稀有的文物文化遗产,心无旁骛,呕心沥血,百余次奔赴官窑遗址考古勘察,先后保护、清理、征集了西夏瓷器300多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可谓国内出土西夏文物中数量之首。许多破碎的瓷器都是他亲手粘合复原,为武威西夏博物馆的创办提供了难得的西夏文物。武威是齐家文化的重要遗址地,为保护这一4000多年的历史遗址,孙寿岭经常赴遗址保护地现场查看,了解保护情况,使齐家文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得到了保障。建于公元前368年的武威大云寺是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为了保护这一名刹古寺遗址,孙寿岭多次呼吁有关部门要整体保护遗址范围,最终寺院遗址范围没有被开发,并在市政府的招商引资下被列入武威古街区的重点修复保护区域。

多年的文物考古和保护工作,孙寿岭积累了丰富的考古知识和经验,在他的考古生涯中,经过他考古研究的出土文物涉猎各个朝代,对文物的断代、鉴别和等级区分有着非常专业的知识功底。在2006年的一次文物普查中,他在武威市凉州区西营镇的古山洞中发现了大量的古藏、汉文的经文,经他仔细考证,这是非常重要的文献史料,孙寿岭不怕高山险峻,亲自攀登到洞窟,抢救性的清理出一百多斤重的藏经,此经文的发现为研究武威藏传佛教的历史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文献史料。在几十年的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中,他还对岩画、古四合院等的保护倾注了大量精力,为武威的文物保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物考古者,最恨破坏和偷盗文物之徒。孙寿岭除发掘、保护、整理、研究、修复文物外,在时任武威市博物馆副馆长期间,他还主管馆内安全保卫及田野文物保护工作。他尽职尽责、恪尽职守,曾在1989年夜间巡班时两次抓获翻墙进入文物展室偷盗文物的盗贼。他还配合公安稽查人员,不顾寒冬腊月,夜晚守候在武威凉州区磨嘴子、王景寨、双城等野外古墓葬区,三个月时间抓捕了二百多名盗墓贼,对盗墓犯罪给予了极大震慑打击,有效地保护了野外文物的安全。孙寿岭在武威市博物馆工作的20多年中,为馆藏文物增添了大量新藏品,由原来的2万多件,增加到4万多件,使博物馆成为市级馆藏文物数量的佼佼者。

年逾古稀竭诚贡献余热

近年来,孙寿岭虽年逾古稀,但他仍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投身于西夏艺术、西夏瓷的研究与开发。他致力于西夏泥版画、西夏瓷、西夏手工艺术品的研究与制作,且成果不菲,成功研制创作了一批高质量的泥版画,这是孙寿岭继泥活字之后,在超越前人木版画、铜版画、铅板画之后的又一独特艺术成果。

如今,孙寿岭又把所学考古知识注入企业文化发展,他也是我国首个将西夏文化元素产业化到企业的考古工作者,对社会作出了学有所用、知识转化的重大贡献,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竭诚尽力地贡献着一份余热和潜能。


文明武威
公众号
文明武威
抖音号
文明武威
头条号
文明武威
微博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主办:武威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序号:陇ICP备18000922号-1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