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精神文明报》刊登“只要有信心,黄沙变成金”——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延堂。
全文如下:
张延堂(左二)和村民在蔬菜大棚里忙碌
张延堂,男,汉族,1966年2月出生,2008年2月入党,现任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干城乡富民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2013年担任村干部以来,团结带领群众大力实施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走出了一条高深山区贫困群众易地搬迁脱贫致富和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授予我‘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我还到北京参加了庆祝活动,感到非常荣幸,无比自豪!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党组织长期教育培养我的结果,也是富民新村党员和群众们共同努力的结果。”采访中,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干城乡富民新村党总支书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延堂如是说。
作为赴京接受表彰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延堂近距离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也认真聆听了许多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张延堂说:“这次北京之行,是一次感人至深的思想洗礼,使我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这次的荣誉不是努力的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后,我将继续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时刻牢记总书记的教导嘱托,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争当全县乃至全市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我相信,只要有信心,黄沙变成金。”
当好村民的“主心骨”
“以前,我在南部山区从事家电维修,经济收入很不错,但当我看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乡亲们每日喝着地窖里的苦咸水,住着四面漏风的土坯房,过着靠天吃饭的苦日子时,我的内心产生了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想法。”本着这一想法,2013年底,张延堂通过竞选成为原干城乡干城村的村委会主任。
彼时,位于古浪县南部山区的干城乡,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十年九旱,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饮水难、就业难、增收难等问题突出,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如何让生活在大山深处的村民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是张延堂上任以来一直思考、探索的问题。那一年,恰逢古浪县委、县政府实施黄花滩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项目,计划将南部山区群众搬迁至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实现易地脱贫致富。张延堂认为这是一个好时机,他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挨家挨户地给村民做宣传动员,张罗搬迁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山里虽然靠天吃饭,但种庄稼终归还是会有些收成,而且投入少。搬到沙窝里都是黄沙,我们的牛羊吃什么,老百姓咋个生存?”面对张延堂的宣传动员,不少村民不为所动。一次又一次的“家访”,让张延堂明白,村民拒绝搬迁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搬迁后无法生存。
了解了村民的顾虑后,张延堂和村干部干脆开车把大家拉到移民点实地参观。“下来一看,内心很激动,那里房子宽敞,道路平坦……确确实实啥都好!”一开始坚决抵制搬迁的赵世泽,在实地参观了移民点后决定搬。
几年时间里,张延堂山上山下“两头”跑,费尽了心力。他深知,只有挪了穷窝窝,才能拔掉穷根子。2018年,南部山区8个乡镇的部分村民搬迁至富民新村。从此,乡亲们有了新身份——富民新村村民,大家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彻底摆脱了闭塞和落后。
产业发展的“拓路人”
2019年5月,富民新村申请成立了党总支,张延堂当选为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在村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后,下一步,如何带领大家实现共同富裕?张延堂根据富民新村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水资源缺乏这一特点,和党总支一班人提出了“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精细果蔬为主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以牛羊鸡鸽为主的舍饲养殖产业。
发展思路初定,具体实施却遇到了难题。村民在搬迁后仍固守山区耕作的老习惯,不适应现代农业的种植方式,并且缺乏种植温棚蔬菜的技术,村里为他们建好的农业设施发挥不出效益。对于这些,张延堂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先是邀请技术人员给村民开讲座、搞培训,自己还带头下地,每天忙完村里的工作后,就一头扎进大棚,定植、施肥、浇水、管护,大伙儿哪里不会,他就认真细致地讲解。
在张延堂的带领下,全村人勠力同心,一棵棵蔬菜在日光温室里茁壮生长,当年就获得了收益。2019年底,全村230座日光温室全部种上了蔬菜。2020年,富民新村新建高标准日光温室500座,目前已定植371座,并成功试种火龙果等水果,富民新村的群众看到了增收的希望。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富民新村视察,对全村易地扶贫搬迁和脱贫攻坚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作为一个村的致富领头人,我深知肩头的担子更重了,我必须要甩开膀子、迈开步子,大胆闯、大胆干,才能向党中央和全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此后,张延堂将目光又投向了舍饲养殖产业。
2020年,通过政府政策扶持和东西部协作帮扶,富民新村修建了540座养殖暖棚,让老百姓自己养羊、养牛发展养殖业。同时,引进企业投资4.3亿元建成占地12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种植樱桃、串收番茄等农产品。
在不断发展壮大产业的同时,张延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几年下来,他带领党员群众发展村集体经济,栽植的山楂、李子、沙漠桃等特色经济林已达755亩,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如今的富民新村,特色产业兴起来了,百姓腰包鼓起来了,村容村貌靓起来了,已成为易地扶贫搬迁到脱贫致富并转向乡村振兴的发展典型。
乡村治理的“前行者”
富民新村的居民从南部山区8个乡镇56个村搬迁而来,村民在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存在线长、面广、化解难的问题。为此,张延堂坚持将脱贫攻坚和基层社会治理两手抓、双促进,总结提出“五进十问”工作法,推行网格化精细管理,把党员干部纳入网格,着力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同时,积极开展基层协商民主试点,探索形成“会议式”“串门谈心式”“田间地头式”等多种协商方法,切实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力求第一时间化解群众的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张书记,我家日光温室的卷帘机坏了,棚中的辣椒都快捂死了,您快来看看,帮我们想想办法吧!”去年5月15日下午,张延堂接到了村民罗金山的电话,当时他还在附近镇上办事,挂掉电话后,他马不停蹄地往村里赶。经过仔细检查,他发现故障原因是电机烧坏了,立即联系修棚工程队及时帮罗金山更换了新电机,救活了一棚辣椒。
“张书记,孩子发烧昏迷了,这可怎么办啊!”去年冬天的一个深夜,电话那头传来村民张军焦急的声音,张延堂一个骨碌就从被窝里爬了起来。迅速穿好衣服后,他冒着大雪开车将孩子送到最近的医院治疗,因送治及时,孩子脱离了危险。“还是张书记的决定好啊!如果我们还住在山里,那么远的路,孩子可能就麻烦了……”激动的张军握住张延堂的手,嘴里不停地道谢。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听到这些话,我心里很开心,感觉自己没有辜负老百姓的信任,也没有辜负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有了老百姓的认可,张延堂的干劲儿更足了。